为什么国外不承认中国硕士?
中国的学历国外不认,其实这是中国硕士没有海外认同感的原因。
中国的高校教育体制与美国完全不同,中国大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大学主要目的是完成精英教育、完成考试考核,而并非培养适合社会各方面需求的应用性人才。
美国高校的教育面向平民,更广泛的接受教育可以使他们立足于社会,他们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实用性技能。美国大学实行学分制,他们可以自由的更换专业,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且美国高校更加开放、自由,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大学的自治精神特别强,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在美国高校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美国高校没有国家统一招生的通知,只要具备高中毕业文凭即可报名,凭其学业成绩、教授推荐信等,经录取委员会审核,即可取得大学学习资格,不需要参加任何入学考试。大学根据学生成绩,按学业成绩择优录取。
中国高校在考核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标准方面,更看重学生毕业设计等科研成果和论文,然而这些恰恰是国外高校所不看重的。国外大学更希望学生把精力集中在课堂学习,培养实际应用的学习能力上。
由于中国高校的特殊性,教授没有学术地位,其薪酬与学生成绩好坏、论文出版数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必然不高,甚至存在“误人子弟”的情况。
而国外高校的教授待遇与学术政绩直接关联,教授是大学的绝对主宰,其学术地位决定一切。在这样强烈的竞争压力和自我作用的驱使下,必然会督促自己精益求精,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才智。
中国实行的是精英教育,每年仅招收少量的硕士生,缺乏充分的竞争,很难做到优中选优。而海外大学教育体制决定了其可以容纳更多的大学生,需要面对更激烈的竞争。
中国学生缺乏社会历练,没有独立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欠缺最基本的日常交际能力,特别是缺乏独立深入的研究能力。而海外大学的教育,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学生一般要独自解决学习中的种种难题,生活也十分简易:睡在学生宿舍,自己料理一日三餐……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利于独立研究能力的养成。
中国高校与国外高校在教学管理、方法与理念上都存在根本不同,中国的教学更多依靠教师个人,知识往往是凭“经验”传输;而国外更注重学术研究的系统性和严格性,讲求科研方法的科学性和完备性。
中国研究生平时很少接触实际,所做的科研也只是“隔靴搔痒”,缺少将所学实际运用的机会,论文“造假”在所难免。而在国外,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被纳入严格的科研实践中,科研成果直接与学生的“含金量”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