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什么开设荷兰语?
1684年,为了对抗法国和西班牙在波罗的海的霸主地位,俄国彼得大帝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签订了《彼得乌法》,两国结成了同盟。此后俄罗斯将目光转向了亚洲,开始了侵略性的扩张,并在1732年占领了阿斯特拉罕(今哈萨克斯坦境内),将突厥族伊斯兰教势力赶出里海地区。
而与此同时,另一股欧洲势力也正从东北方向入侵阿斯特拉罕汗国(楚瓦什)、西伯利亚汗国(贝加尔湖附近)以及蒙古高原。这就是以尼布楚为基地的准噶尔部落。 为了打击准噶尔部,俄国于1735年侵入天山北部,进攻土尔扈特部,双方战端一开,就呈现了一边倒的形势——土尔扈特部几乎没有任何抵抗能力。
随后俄国人兵分两路,一路由沙皇彼得亲自率领直捣准噶尔大本营;另一路由海军司令率舰队进入鄂毕河,沿河流而上,攻占了准噶尔的城堡要塞。
为了进一步削弱准噶尔实力,俄国继续向西北进发,并于1739年攻占了科累马德要塞,彻底打开了通往天山北部、南西伯利亚以及蒙古高地的大门。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当地语言不通,翻译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精通印欧语系的俄语或波兰语的译者固然有,但深谙阿尔泰语系各民族语言的译者却极为缺乏。 就在此时,一个偶然的因素改变了这个局面。
1607年,有几户荷兰人的船只因风暴而漂流至西伯利亚海岸。这几户人家虽然最终被冻死在了荒原上,但却留下了几个孩子,这些小孩后来都被当地土著抚育成人并取名为雅克布(意为“拯救者”)。
17世纪中期,雅克布们返回欧洲并带来了数百卷用荷兰文写的书籍。其中就包括大量描述东南亚及日本群岛的地理文献。而这些文献最终被送到了圣彼得堡,并迅速被译成俄文出版,其作者正是大名鼎鼎的普希金之父——约翰·戈特弗里德·冯·普希金。
就这样,一个来自西方的语言学家意外地开启了中世纪以来东方学研究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