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能移民印度吗?
自“地球村的概念形成以来”,人们就活动在这个空间里,自然分成了东方人和西方人。东西方人区别最大的不是长相上,而是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上。东方人重视关系的和谐,习惯于被动接受,喜欢隐讳,往往以退为进,留有余地。西方人比较注重程序和规则,比较坦率、直接,重事实、重能力,比较乐于表现自己,往往单刀直入,“直截了当”。
“天下没有难办的事情”,如果西方人认识到这一点,很多事情就会化解了。对印度人的“拖拉”、“罗嗦”千万要有一概包容之心。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国人也常犯“西方中心主义”的毛病。譬如,在谈判中日渐焦躁,对对方的态度表示出不满,甚至以终止合作为要挟,逼迫对方就范,这往往是赢者通吃心态使然。要知道,你在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必然要失去另外一些东西,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强逼之下获得的合作,也必然引发对方更多的算计。
文化认同与行为模式的差异,使得人们常常对异域文化颇为困惑。譬如国人常感“印度人怪毛病特别多”,甚至觉得他们不卫生、不礼貌,举止“滑稽”、“可笑”。其实,这些“怪毛病”往往是符合印度教文化的合理生活方式的体现,毕竟“上帝之国的子民”。
只要对中国文化有一一般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人历来注重家庭及家族“亲亲”“尊尊”的“和睦”及“秩序”,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克浊扬清”的“禅让”制,直至秦以后“封建皇权”的“家天下”,使中国天然地在认同一伦性关系中寻求稳定。在行为上自然讲究“含蓄”“委婉”及“留有余地”。
所谓印度教,来源于对自然迷信的古代印度人对生活的解释和向往。它的宗教观和人生哲学都体现在仪式中,对生活的解释是“轮回”的,人们既要追求现世的幸福,又要追求来世的幸福。行为方式注重“现世”,将一切美好事物的体验都看成是“短暂”的,需要时时珍惜,并赋予“象征”意义,以“歌舞”来表达。当然,对“人生”的价值观也包含在“歌舞”之中。
其实,了解东西方人行为模式差异的很好方式便是多阅读民间故事等民间文艺。由于中西“伦理”观念的差异,在述说相同或类似事情时,东方人的结局往往是“大团圆”式和谐,而西方人的结果是“曲折”的,常常以弱胜强,甚至逆转取胜,充满着矛盾和冲突。
中国人为什么不容易去印度?
从大的范围来讲,中国人为什么去印度很少,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从历史因素来看,中国古代佛教是从西边传到我们这里来的,也就是说印度其实是我们的佛教发源地,我们华夏的佛教都是从印度传过来的;第二,自古以来,中国人在内心都是鄙视印度人的,觉得他们国家很不堪,连汉朝的时候都看不起他们,更别说现在了,国人当然就更不好意思去印度了;第三,从经济上来看,一般能出国旅行的中国人都比较有钱,而印度经济很落后,无论是人民的素质还是基础建设都不尽人意,去印度肯定会大大扫兴的。
而从个人角度来讲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语言不通是很烦恼的一件事情,特别是去到陌生的语言环境,如果英文还过得去的话,应该不是问题;第二,印度宗教色彩很浓厚,当然对中国人来说没什么,反而觉得很陌生,觉得都是迷信,即使有宗教场合,作为中国人也没什么好顾忌的;第三,印度人不喜欢和中国人打交道,他们认为中国人很脏,很不爱干净,而且很有钱的富豪很喜欢在中国女人身上花钱,印度人觉得这是非常不好的;第四,国人没有信仰,甚至可以说没有信仰国家,所以他们对印度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奉肯定不会很尊重,说不定还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最后,中国人太多了,什么层次的人都有,就算有钱的可能也没有时间吧,毕竟大家很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