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出国留学去了哪?
1928年,杨绛考入苏州东吴大学(今天苏州大学的前身)。抗日战争爆发后,她随学校辗转至云南昆明,后又到四川绵阳西山公园办农校。 1943年至1944年间,为了节约人力物力,中央决定分批将留英学生送回国外,继续完成学业。这时,杨绛和一批同学被送到美国,在韦尔斯利学院学习。 这是一所女子学校,只招收女生而男生不得入内。但该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代,其建校宗旨是培养“具有自由、独立、进取精神的女性”。
在韦尔斯利学院,杨绛修读了英国文学专业,她的导师是美国著名教授辛克莱。这位名教授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他非常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曾号召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读5本名著。
对此,钱钟书曾有段幽默的回忆: “辛克莱要我们多读书,最好每个礼拜读两本书。他说,如果一本难读的书,你们用两个礼拜来读,那第一周就每天读六页,第二周就每天读五页,这样,一本书就能够很快读完。他的方法其实不坏,只可惜我们有时未必有那么多时间读书。当时我们就想,假定我们能每周读一本书(这已经比许多人读得快了),一年大约就可以读五十本,十年就可以读五百本……如果我们能活一百年,我们就可以读一万本以上……” 当然,如果仅仅以阅读量来衡量,清华的朱自清、北大沈从文等人都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巨著”,但若论及对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影响,恐怕这些“大家”都要甘拜下风——尽管他们都有“巨著”流传。
这个“影响力”的排名榜上非徐志摩莫属。他的作品不多,却几乎篇篇都是闻名遐迩的名篇。他在新诗界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徐志摩+闻一多”的总和。他是近代以来,中国诗人中获得译作最多的一个,也是唯一一位译作被选入语文课本最多的诗人。